[Linux#58][HTTP] 自己构建服务器 | 实现网页分离 | 设计思路

服务器 0

目录

一. 最简单的HTTP服务器

二.服务器 2.0

Protocol.hpp

httpServer.hpp

子进程的创建和退出

子进程退出的意义

父进程关闭连接套接字

httpServer.cc

argc (argument count)

argv (argument vector)

三.服务器和网页分离

思考与补充:


一. 最简单的HTTP服务器

基于上一篇文章的理论:

我们可以尝试实现一个简单的 HTTP 服务器,它可以接受客户端连接并返回一个 "Hello World" 网页。为了详细说明这段代码,让我们逐行进行解释。

#include <sys/socket.h>  // 引入套接字相关的头文件#include <netinet/in.h>  // 引入处理IPv4地址的头文件#include <arpa/inet.h>   // 引入INET相关函数的头文件#include <unistd.h>      // 引入UNIX标准函数,如close()#include <stdio.h>       // 引入标准输入输出头文件#include <string.h>      // 引入字符串处理函数的头文件#include <stdlib.h>      // 引入标准库函数,如atoi()

这些头文件包含了程序所需的各种函数和类型:

  • sys/socket.h: 提供套接字函数和数据结构。
  • netinet/in.h: 提供了用于处理 IPv4 地址的结构和函数。
  • arpa/inet.h: 提供了用于操作 IP 地址的函数,如 inet_addr
  • unistd.h: 提供了 UNIX 标准函数,如 close
  • stdlib.h: 提供了一些标准库函数,如 atoi
void Usage() {    printf("usage: ./server [ip] [port]/n");}

定义了一个 Usage 函数,该函数打印使用说明,说明程序需要两个命令行参数,即 IP 地址和端口号。

int main(int argc, char* argv[]) {

程序的 main 函数开始。

    if (argc != 3) {        Usage();        return 1;    }

检查命令行参数的数量。如果参数数量不等于 3(程序名、IP 地址和端口号

    int fd = socket(AF_INET, SOCK_STREAM, 0);    if (fd < 0) {        perror("socket"); // 如果创建失败,打印错误信息        return 1;    }

创建一个套接字AF_INET 表示使用 IPv4,SOCK_STREAM 表示使用 TCP。

    struct sockaddr_in addr; // 定义一个地址结构体    addr.sin_family = AF_INET; // 设置为IPv4地址族    addr.sin_addr.s_addr = inet_addr(argv[1]); // 设置IP地址    addr.sin_port = htons(atoi(argv[2])); // 设置端口号,并转换为网络字节序

设置服务器端地址:

  • sin_family:家族类型为 AF_INET,即 IPv4。
  • sin_addr.s_addr:将命令行参数中的 IP 地址转化为网络字节序的二进制地址。
  • sin_port:将命令行参数中的端口号转化为网络字节序的端口号。
    int ret = bind(fd, (struct sockaddr*)&addr, sizeof(addr));    if (ret < 0) {        perror("bind"); // 如果绑定失败,打印错误信息        return 1;    }

套接字绑定到指定的 IP 地址和端口。

    ret = listen(fd, 10);    if (ret < 0) {        perror("listen"); // 如果监听失败,打印错误信息        return 1;    }

开始监听连接,允许最多 10 个连接等待队列。

    for (;;) {       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_addr; // 定义客户端地址结构体        socklen_t len = sizeof(client_addr); // 定义长度变量        int client_fd = accept(fd, (struct sockaddr*)&client_addr, &len);        if (client_fd < 0) {            perror("accept"); // 如果接受连接失败,打印错误信息            continue; // 继续下一次循环        }

进入一个无限循环,持续接受客户端的连接:

  • client_addr:用于存储客户端的地址。
  • len:保存地址 client_addr 的长度。
  • accept:接受一个客户端连接。

如果 accept 失败,打印错误信息并继续下一次循环。

        char input_buf[1024 * 10] = {0};        ssize_t read_size = read(client_fd, input_buf, sizeof(input_buf) - 1);        if (read_size < 0) {            perror("read"); // 如果读取失败,打印错误信息            close(client_fd); // 关闭客户端套接字            continue; // 继续下一次循环        }        printf("[Request] %s/n", input_buf);

定义一个缓冲区并读取客户端数据:

  • input_buf:存储从客户端读取的数据。
  • read:从客户端套接字读取数据至缓冲区。

如果读取失败,打印错误信息,关闭客户端套接字,并继续下一次循环。

        char buf[1024] = {0};        const char* hello = "<h1>hello world</h1>";        sprintf(buf, "HTTP/1.0 200 OK/nContent-Length:%lu/n/n%s", strlen(hello), hello);        write(client_fd, buf, strlen(buf));

定义一个缓冲区并发送响应:

  • hello:要发送的 HTML 内容。
  • sprintf:格式化 HTTP 响应,包括头部和内容。
  • write:将响应发送回客户端。
        close(client_fd); // 关闭客户端套接字    }

关闭客户端连接。

    close(fd); // 关闭服务器套接字    return 0; // 正常退出}

关闭服务器套接字并正常退出程序。

总结:

该程序是一个基本的 HTTP 服务器,负责监听指定的 IP 地址和端口,接受客户端连接,读取请求并发送一个包含 "Hello World" 的 HTML 响应。它通过使用 UNIX 系统调用(如 socketbindlistenaccept 等)来实现这一功能。

完整代码:

#include <sys/socket.h>  // 引入套接字相关的头文件#include <netinet/in.h>    // 引入处理IPv4地址的头文件#include <arpa/inet.h>     // 引入INET相关函数的头文件#include <unistd.h>        // 引入UNIX标准函数,如close()#include <stdio.h>         // 引入标准输入输出头文件#include <string.h>        // 引入字符串处理函数的头文件#include <stdlib.h>        // 引入标准库函数,如atoi()// 打印服务器的使用方法void Usage() {    printf("usage: ./server [ip] [port]/n");}int main(int argc, char* argv[]) {    // 确保命令行参数数量正确(应为3个:程序名、IP地址和端口号)    if (argc != 3) {        Usage();        return 1;    }    // 创建一个基于IPv4的TCP套接字    int fd = socket(AF_INET, SOCK_STREAM, 0);    if (fd < 0) {        perror("socket"); // 如果创建失败,打印错误信息        return 1;    }    struct sockaddr_in addr; // 定义一个地址结构体    addr.sin_family = AF_INET; // 设置为IPv4地址族    addr.sin_addr.s_addr = inet_addr(argv[1]); // 设置IP地址    addr.sin_port = htons(atoi(argv[2])); // 设置端口号,并转换为网络字节序    // 将套接字绑定到指定的IP地址和端口    int ret = bind(fd, (struct sockaddr*)&addr, sizeof(addr));    if (ret < 0) {        perror("bind"); // 如果绑定失败,打印错误信息        return 1;    }    // 开始监听传入的连接,允许最多10个连接同时等待    ret = listen(fd, 10);    if (ret < 0) {        perror("listen"); // 如果监听失败,打印错误信息        return 1;    }    // 无限循环,持续接受客户端的连接    for (;;) {       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_addr; // 定义客户端地址结构体        socklen_t len = sizeof(client_addr); // 定义长度变量        // 接受一个客户端连接,并将客户端的地址信息存储在client_addr中        int client_fd = accept(fd, (struct sockaddr*)&client_addr, &len);        if (client_fd < 0) {            perror("accept"); // 如果接受连接失败,打印错误信息            continue; // 继续下一次循环        }        // 定义一个缓冲区,用于存储从客户端读取的数据        char input_buf[1024 * 10] = {0};        // 从客户端读取数据,最多读取缓冲区大小-1字节        ssize_t read_size = read(client_fd, input_buf, sizeof(input_buf) - 1);        if (read_size < 0) {            perror("read"); // 如果读取失败,打印错误信息            close(client_fd); // 关闭客户端套接字            continue; // 继续下一次循环        }        // 打印接收到的请求        printf("[Request] %s/n", input_buf);        // 定义一个缓冲区,用于存储响应数据        char buf[1024] = {0};        // 定义要发送的HTML内容        const char* hello = "<h1>hello world</h1>";        // 格式化HTTP响应消息,包括HTTP头部和HTML内容        sprintf(buf, "HTTP/1.0 200 OK/nContent-Length:%lu/n/n%s", strlen(hello), hello);        // 将响应消息发送回客户端        write(client_fd, buf, strlen(buf));        // 关闭客户端套接字        close(client_fd);    }    // 关闭服务器套接字    close(fd);    return 0; // 正常退出}

二.服务器 2.0

Protocol.hpp

#pragma once#include <iostream>#include <string>using namespace std;//客户端class httpRequest{public:    httpRequest(){};    ~httpRequest(){};public:    string inbuffer;//缓冲区     //简单一点主要看一下http的细节    // string reqline;//请求行    // vector<std::string> reqheader;//报头    // string body;//请求正文        //第一行细分    // string method;    // string url;    // string httpversion;};//服务器class httpResponse{public:    string outbuffer;//缓冲区};

httpServer.hpp

#pragma once// 确保头文件只被包含一次#include "Protocol.hpp"// 包含自定义的协议处理头文件,可能定义了 httpRequest 和 httpResponse 类#include <iostream>#include <string>#include <stdlib.h>#include <cstring>#include <sys/types.h>#include <sys/socket.h>#include <netinet/in.h>#include <arpa/inet.h>#include <unistd.h>#include <sys/wait.h>#include <signal.h>#include <functional>using namespace std;// 定义错误码枚举enum {    USAGG_ERR = 1, // 使用错误    SOCKET_ERR,     // 套接字创建错误    BIND_ERR,       // 绑定错误    LISTEN_ERR      // 监听错误};const int backlog = 5;// 定义监听队列的最大长度// 定义函数类型别名,用于处理HTTP请求和响应的回调函数typedef function<void(const httpRequest&, httpResponse&)> func_t;// 处理HTTP请求的函数void handlerEntery(int sock,func_t callback){    // 1. 读到完整的http请求    // 2. 反序列化    // 3. httprequst, httpresponse, callback(req, resp)    // 4. resp序列化    // 5. send		char buffer[4096];    httpRequest req;    httpResponse resp;    ssize_t n=recv(sock,buffer,sizeof(buffer)-1,0);//大概率我们直接就能读取到完整的http请求    if(n>0)    {        buffer[n]=0;        req.inbuffer=buffer;        callback(req,resp);        send(sock,resp.outbuffer.c_str(),resp.outbuffer.size(),0);    }}// HTTP服务器类class httpServer {public:    // 构造函数,初始化端口号和监听套接字    httpServer(const uint16_t port) : _port(port), _listensock(-1) {}    // 初始化服务器    void initServer() {        // 创建套接字        _listensock = socket(AF_INET, SOCK_STREAM, 0);        if (_listensock < 0) {            exit(SOCKET_ERR); // 如果创建失败,退出程序        }        // 绑定套接字到本地地址和端口        struct sockaddr_in local;        memset(&local, 0, sizeof(local));        local.sin_family = AF_INET;        local.sin_port = htons(_port);        local.sin_addr.s_addr = INADDR_ANY; // 绑定到任意地址        if (bind(_listensock, (struct sockaddr *)&local, sizeof(local)) < 0) {            exit(BIND_ERR); // 如果绑定失败,退出程序        }        // 设置套接字为监听状态        if (listen(_listensock, backlog) < 0) { // 设置监听队列长度            exit(LISTEN_ERR); // 如果监听失败,退出程序        }    }    // 启动服务器,处理请求    void start(func_t func) {        // 忽略子进程结束的信号        signal(SIGCHLD, SIG_IGN);        for (;;) { // 无限循环,等待连接            // 接受新连接            struct sockaddr_in peer;            socklen_t len = sizeof(peer);            int sock = accept(_listensock, (struct sockaddr *)&peer, &len);            if (sock < 0) {                continue; // 如果接受失败,继续下一次循环            }            // 创建子进程处理连接            int fd = fork();            if (fd == 0) {                close(_listensock); // 子进程关闭监听套接字                handlerEntery(sock, func); // 处理HTTP请求                close(sock); // 处理完毕后关闭连接套接字                exit(0); // 子进程退出            }            close(sock); // 父进程关闭连接套接字        }    }    // 析构函数    ~httpServer() {        // 可以在这里进行资源清理    }private:    uint16_t _port; // 服务器监听的端口号    int _listensock; // 监听套接字的文件描述符};

⭕ 如何理解这个地方子进程的退出和关闭?

start 函数中,服务器通过 fork() 系统调用创建子进程来处理每个新的连接。以下是对子进程退出和关闭操作的详细解释:

子进程的创建和退出

  1. 创建子进程:
    • int fd = fork();: 这行代码是创建子进程的关键。fork() 调用会创建一个新的子进程。在父进程中,fork() 返回子进程的进程ID;在子进程中,fork() 返回0。
  1. 在子进程中 (if (fd == 0)):
    • close(_listensock);: 子进程不需要监听新的连接,因此它关闭监听套接字。这是因为监听套接字由父进程负责,并且所有子进程都会继承父进程的文件描述符。
    • handlerEntery(sock, func);: 子进程调用 handlerEntery 函数来处理HTTP请求。这个函数会读取请求、反序列化、调用回调函数处理请求、序列化响应并发送响应。
    • close(sock);: 在处理完请求并发送响应后,子进程关闭与客户端的连接套接字,因为它不再需要这个套接字。
    • exit(0);: 子进程通过 exit(0) 退出。这个调用会导致子进程终止,并且操作系统会回收子进程占用的所有资源。

子进程退出的意义

  • 资源回收: 当子进程退出时,操作系统会自动回收子进程所占用的所有资源,包括打开的文件描述符、内存等。这是非常重要的,因为如果不回收资源,可能会导致资源泄漏。
  • 避免僵尸进程: 在调用 fork() 之前,父进程通过 signal(SIGCHLD, SIG_IGN); 忽略了 SIGCHLD 信号。这意味着当子进程结束时,父进程不会收到通知,操作系统会自动清理掉子进程,防止产生僵尸进程。

父进程关闭连接套接字

  • close(sock);: 在父进程中,fork() 返回的是子进程的ID,因此父进程不会进入 if (fd == 0) 块。父进程也不需要这个与客户端的连接套接字,因为它只负责监听新的连接,所以它关闭这个套接字。
    总结来说,子进程的退出和关闭操作确保了每个HTTP请求都能被单独的子进程处理,并且在处理完成后,子进程能够干净地退出,不会留下僵尸进程或资源泄漏。父进程继续监听新的连接请求,而子进程则负责处理已经接受的连接。

httpServer.cc

#include "httpServer.hpp"#include <memory>// 打印程序使用方法的函数void Usage(const string& proc) {    cout << "/nUsage:/n/t" << proc << " local_port/n/n";}// 处理HTTP GET请求的函数,参数为请求和响应对象void Get(const httpRequest &req, httpResponse &resp){    cout << "----------------http start---------------" << endl;    cout << req.inbuffer << endl;    cout << "----------------http end-----------------" << endl;     string respline = "HTTP/1.1 200 OK/r/n";    // string respheader;     string respblank = "/r/n";		//随便做一个网页     string body="<html lang=/"en/"><head><meta charset=/"UTF-8/"><title>for test</title><h1>hello world</h1></head><body><p>你好呀 祝你天天开心~</p></body></html>";   	//序列化     resp.outbuffer += respline;     resp.outbuffer += respblank;     resp.outbuffer += body;}// 程序入口点int main(int argc, char* argv[]) {    // 检查命令行参数数 量是否正确    if (argc != 2) {        // 如果参数数量不正确,显示使用方法并退出        Usage(argv[0]);        exit(USAGG_ERR); // 假设 USAGG_ERR 是一个定义的错误代码    }    // 将命令行参数转换为端口号    uint16_t serverport = static_cast<uint16_t>(atoi(argv[1]));    // 使用智能指针创建httpServer实例,自动管理内存    std::unique_ptr<httpServer> server(new httpServer(serverport));    // 初始化服务器    server->initServer();    // 启动服务器,并传入Get函数作为处理HTTP请求的回调    server->start(Get);    // 程序正常结束    return 0;}

⭕ 解释argc 和argv的设计与运用

在C和C++程序中,argcargvmain 函数的两个参数,它们用于处理命令行参数。

argc (argument count)

argc 是一个整数,代表传递给程序的命令行参数的数量。它至少总是为1,因为 argv[0] 总是包含程序的名称或路径。

argv (argument vector)

argv 是一个指向字符指针的指针,它指向一个字符串数组,这些字符串包含了程序的命令行参数。argv[0] 是程序的名称或路径,argv[1] 是第一个命令行参数,依此类推。
以下是 argcargv 在上述代码中的设计与运用:

  1. 程序入口点:
int main(int argc, char* argv[]) {

这里 main 函数接收 argcargv 作为参数。

  1. 检查参数数量:
if (argc != 2) {

程序期望用户输入一个命令行参数,即端口号。如果 argc 不等于2(程序名称和一个参数),则说明用户没有正确输入参数。

  1. 打印使用方法:
Usage(argv[0]);

如果参数数量不正确,程序调用 Usage 函数,并传递 argv[0] 作为参数,这通常是程序的名称。Usage 函数会打印出如何正确使用程序的信息。

  1. 获取端口号:
uint16_t serverport = static_cast<uint16_t>(atoi(argv[1]));

程序将 argv[1](第一个命令行参数,即用户输入的端口号字符串)转换为整数,并将其存储在 serverport 变量中。

  1. 启动服务器:
    程序使用 serverport 来初始化和启动 httpServer 实例。
    通过这种方式,argcargv 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式来从命令行接收用户输入,使得程序可以根据不同的输入执行不同的操作。在上述代码中,它们用于指定HTTP服务器监听的端口号。如果用户没有提供正确的参数,程序会提示正确的使用方法并退出。

我们发现udp、tcp、http所有的底层逻辑都是差不多的,而我们只要写上层逻辑就好了。

这里我们主要说原理,下面1-5的工作我们都不做了,所以httpRequest,httpResponse也都给一个缓冲区就行了。

callback 的是 Get 函数

下面我们用浏览器充当客户端发起请求看一下结果

无法访问,我们来开放一下端口号,腾讯云可以直接在小程序上开,就还挺方便的~

然后就可以看到

报头我们暂时不要后面慢慢填,正文部分我们搞一个网页。
网页不会写,可以搜一下w3cschool html教程

这里我们先写到Get函数里,后面我们在分离

void Get(const httpRequest &req, httpResponse &resp){    cout << "----------------http start---------------" << endl;    cout << req.inbuffer << endl;    cout << "----------------http end-----------------" << endl;     string respline = "HTTP/1.1 200 OK/r/n";    // string respheader;     string respblank = "/r/n";		//随便做一个网页     string body="<html lang=/"en/"><head><meta charset=/"UTF-8/"><title>for test</title><h1>hello world</h1></head><body><p>你好呀 祝你天天开心~</p></body></html>";   	//序列化     resp.outbuffer += respline;     resp.outbuffer += respblank;     resp.outbuffer += body;}

虽然我们在响应的时候没有带响应报头,但是我们的浏览器依旧是能识别的,这里想说的是现在浏览器很智能了,可以不用告诉它正文是什么也可以根据正文内容识别这是什么东西,但是有的浏览器做不到。这里我们用的是chrome浏览器。

如果我们要加一个报头里面可以带一些属性呢?

如Content-Type ,告诉别人返回的是什么资源。网上可以搜一下Content-Type 对照表,来进行添加

三.服务器和网页分离

简单实现之后,我们来解决服务器和网页分离,然后通过服务器把网页返回

引入:

在C++中,istringstream 类是在 <sstream> 头文件中定义的,所以你需要包含这个头文件来使用 istringstream 对象。下面是如何在代码中包含它的示例:

#include <sstream>int main() {    std::string line = "一些文本";    std::istringstream iss(line);    // ... 使用 iss ...    return 0;}

在这个例子中,istringstream 被用来从字符串 line 中读取数据,就像从文件中读取一样。

运用更新:

#pragma once#include <iostream>#include <string>#include <sstream>using namespace std;class Util{public:    // xxx yyy zzz/r/naaa    static string GetOneline(string &buffer, const string &sep)    {        auto pos = buffer.find(sep);        if (pos == string::npos)            return "";        string sub = buffer.substr(0, pos);        return sub;    }};const string sep = "/r/n";//切割符class httpRequest{public:    httpRequest(){};    ~httpRequest(){};    void parse()    {        // 1. 从inbuffer中拿到第一行,分隔符/r/n        string line = Util::GetOneline(inbuffer, sep);        if (line.empty())            return;                    // 2. 从请求行中提取三个字段        istringstream iss(line);        iss >> method >> url >> httpversion;    }public:    string inbuffer;    // string reqline;    // vector<std::string> reqheader;    // string body;    string method;    string url;    string httpversion;};//服务器class httpResponse{public:    string outbuffer;//缓冲区};
#pragma once#include <iostream>#include <string>using namespace std;class Util{public:    // xxx yyy zzz/r/naaa    static string GetOneline(string &buffer, const string &sep)    {        auto pos = buffer.find(sep);        if (pos == string::npos)            return "";        string sub = buffer.substr(0, pos);        return sub;    }};

什么是web根目录

实际上未来一个web服务器写好之后,可不仅仅有这些代码。每一个web服务器都有web根目录,未来所有图片、视频、音频等各种web资源都在这个目录下,按照目录结构组织号好,未来想请求资源就从url请求。那如何保证按照我们的需求在指定路径下去寻找呢?

设计如下目录

err.html

<!doctype html><html lang="en">  <head>    <meta charset="UTF-8">    <title>404 Not Found</title>    <style>      body {        text-align: center;        padding: 150px;      }      h1 {        font-size: 50px;      }      body {        font-size: 20px;      }      a {        color: #008080;        text-decoration: none;      }      a:hover {        color: #005F5F;        text-decoration: underline;      }    </style>  </head>  <body>    <div>      <h1>404</h1>      <p>页面未找到<br></p>      <p>        您请求的页面可能已经被删除、更名或者您输入的网址有误。<br>        请尝试使用以下链接或者自行搜索:<br><br>        <a href="https://www.baidu.com">百度一下></a>      </p>    </div>  </body></html>

index.html:

<!DOCTYPE html><html lang="en">  <head>    <meta charset="UTF-8">    <meta name="viewport" content="width=device-width, initial-scale=1.0">    <title>Document</title>  </head>  <body>    <!-- <form action="/a/b/hello.html" method="post">    name: <input type="text" name="name"><br>    password: <input type="password" name="passwd"><br>    <input type="submit" value="提交">  </form> -->    <h1>这个是我们的首页</h1>    <!-- <img src="/image/1.png" alt="这是一直猫" width="100" height="100"> 根据src向我们的服务器浏览器自动发起二次请求 -->    <!-- <img src="/image/2.jpg" alt="这是花"> -->  </body></html>

实现分离:

现在我们给网页添加一下功能,比如说网页是支持点击然后跳转链接的

跳转成功啦~


思考与补充:

1.请求和响应怎么保证应用层完整读取完毕了呢?

首先我们发现http请求都是字符串按行为单位,所以

  1. 我可以读取完整的一行
  2. while(读取完整一行) --> 所有的请求行+请求行报文全部读完 --> 直到空行!
  3. 我们没说正文也是按行为单位分开的没有办法保证把正文读完,但是我们能保证把报头读完,而报头里有一个Content-Length:xxx(代表正文长度)
  4. 解析出来内容长度,在根据内容长度,读取正文即可!

2.请求和响应是怎么做到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?

  • http是用的特殊字符自己实现的。http序列化什么都不做直接发就好了,反序列化 :第一行+请求/响应报头,只要按照/r/n将字符串1->n即可!不用借助任何东西如Json
  • protobuf等。而正文序列化反序列也不用做直接发送就行了。如果你的正文携带结构化数据就要自己处理了。
  • 上面我们也通过写代码的方式,验证上面说的东西。
  • 以前写udp和tcp我们都写过服务端用过套接字,这里还是直接拿过来用啦

3. 如何监视查看网页端

按图片操纵即可

就可以查看到啦

下篇文章将继续讲解网页对图片的插入,和 http 设计的详细解读~

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: